专访天坛医院张建国:为何神外手术机器人和DBS全麻手术能相得益彰
2023-12-05 文章转自: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讯,近期,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孟凡刚教授团队在CELL子刊iScience上发表文章,全面展示了在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理想助手,并就神外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640.jpg


神外前沿:很多医生习惯使用立体定向头架,请问头架与手术机器人相比,在精度等方面到底有没有区别?

张建国:传统的头架,大家有习惯性的应用优势,包括我们现在做DBS手术也是以头架为主。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随着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随着全身麻醉(全麻)手术等其它配合的技术的进步,手术机器人应用可能会更加广泛。

比如,我们现在应用机器人辅助活检手术,虽然对手术机器人的精度和配套的要求也非常高,但还不像DBS手术要求要在1毫米左右误差。对于活检手术,病变相对比较大,即使是1公分病变,稍微移位也问题不大,那么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而且全麻下机器人辅助活检手术非常方便。

立体定向手术也分多种,其中机器人辅助SEEG也特别方便;对于帕金森病的DBS手术,目前,应用传统头架和手术机器人两者差别不大,但从全麻角度讲,用手术机器人可能会更好。

比如我们在今天(注访谈当天)做了一例DBS手术,这例病人在我们上头架的时候出现晕厥,后来我改成手术机器人辅助,在该病人头顶做骨钉标记,病人就能接受。但是如果用头架,就要在前额固定钉子,患者有点接受不了,就会出现晕厥的情况。我们就马上改成华科精准机器人辅助下全麻手术,手术效果也很好。所以从未来的发展讲,手术机器人的占比会超过头架。

神外前沿:随着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全麻DBS手术的占比是否逐渐增加呢?

张建国:DBS手术局麻应用比较久,近年来,国际上的大宗病例报道,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统计四五千例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显示全麻和局麻两者在疗效、副作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在手术机器人应用也有一篇文献报道,华科精准机器人对靶点定位的精度要优于传统立体定向框架。

当然,人们对于习惯的改变可能还得有一个过程。为此我们团队和我们医院麻醉科也在做帕金森病的双盲随机对照(RCT)研究,一部分选全麻手术病人,一部分选局麻手术病人。现在已经一年时间了,这个课题到今年年底完成,这个结果我们也在观察,因为现在还没有揭盲。

之前主要是担心全麻下电生理信号的影响,从目前看来,全麻下微电极电信号依然还是可以的,当然这点在国际上已经证实了,我们在做自己的RCT研究。另外,也包括选择不同的麻醉药物,和局麻的比较,对电信号是否有影响。

现在,我们有增加了新的RCT研究,就是不同药物全麻下对病人的影响等,所以这些都为我们应用手术机器人进行靶点的定位,包括植入,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神外前沿:全麻DBS手术的优势?我们发现术中电生理监测在弱化?

张建国:全麻手术实际上对很多病人还是比较舒适的。其实大多数病人愿意接受全麻手术,个别病人像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担心疗效等,选择局麻。但从未来看,全麻下手术机器人还是可以应用和发展的。

对于定位技术,影像的定位技术也不断在进步,而电生理定位可能越来越弱化,目前确实有这个趋势。但是从研究角度看,现在大家知道脑机接口基础就是对大脑电信号的采集、监测和分析,然后进行脑机交互应用。对于深部核团,这是我们神经外科独有的功能和优势,所以我觉得我们还要坚持电生理定位,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对大脑功能的解读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到同行医院考察交流,全麻手术和局麻手术各有优势,比如全麻下靶点定位准不准?现在有时候也做肌电图,比如高频的刺激,看患者面部和肢体有没有抽搐,如果给很低的参数在全麻下我们看不到病人的反应,但是高频刺激下病人出现抽搐,说明需要更换靶点。所以这些方式都可以使我们在全麻下机器人辅助DBS手术,靶点的定位更加精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